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十四章 虛實相生

關燈
白露之後,天氣漸寒,青藏高原內外羽檄交馳,唐蕃雙方都已然做好了迎接又一場戰爭的準備。

正如李汲所料——其實不用料,想當然耳——從鳳翔直至長安,不僅城邑之內,抑且軍鎮之中,也潛伏下了不少吐蕃方面的探子,或者是被蕃人所買通的胡兵、漢卒,由此唐軍調動的大致情形,很快便傳上了高原,匯集到正在積石山一帶整軍待發的大論馬重英案上。

馬重英不禁拍案大喜:“唐家的布劃,不出我之所料也!”

李汲去歲率朔方騎兵西進涼州,不但為馬重英預先料知,抑且還給吐蕃上層敲響了警鐘。此前蕃人但謀西域,對於只知道固守大震關,不敢西進收覆失地的唐軍主力,皆以為怯,幾乎不再放在心上。然而去歲之戰,馬重英雖然力排眾議,調發大軍設下圈套,卻不但沒能重創朔方軍,反倒被李汲殺傷了不少的蕃軍和依附羌胡,之後順利逸出。由此馬重英警告諸貴酋大人:

“唐家已定東方,即將謀覆河西、隴右——倘若河北不定,唐皇不敢遷李汲於朔方;而若非自恃關中固若金湯,也不敢命朔方軍西進來擾我。則我軍主力進取西域,涼、蘭、秦、隴唯恃羌、胡,一旦被唐人尋隙而入,覆奪河西、隴右,恐怕西向之軍不得不東歸,安西、北庭之戰只得暫時止歇——此豈諸君所願見者乎?”

由此必須再次東進,跟唐人見上一兩仗,打亂對方的戰略部署,破壞關中的生產積聚,更重要的是,重挫唐軍士氣,嚇退唐皇收覆失地的決心。由此,才能保證數年之間,可以全力以謀西域,徹底平定安西、北庭兩鎮。

但是該怎麽跟唐人見陣呢?綺力蔔藏建議:“既然大論以為朔方兵馬精強,李汲又是我蕃勁敵,二者相合,必為禍患,那不如先自涼州發兵東向,攻破靈州……”

馬重英搖頭道:“我豈不願擒殺李汲,以報昔日辱我之仇乎?奈何朔方不易攻取啊……”

他也知道,前往朔方鎮核心的靈州、靈武一帶,近千裏地,荒僻而少人煙,大軍難行,若不慎被唐人切斷了糧道,恐怕匹馬不得逸歸;而若是派遣精銳騎兵,發動突襲呢?李汲也不傻啊,倘若事先有所防備,固守諸塞,則以朔方兵之精強,實不易破。

大尚尚結息問道:“則大論的意思,難道還要去打大震關麽?”

其實吐蕃權貴原本的願望就是東進,破大震關而入關中,攻打並期劫掠鳳翔、長安等名城大邑,所獲當最為豐厚。奈何唐廷在遭受過一次重挫後,便每年秋季匯集關中兵馬,固守大震關及附近幾處要隘,使得蕃軍再也無隙可乘。由此,馬重英進取安西、北庭的方略,才得以勉強通過。

——雖然路途遙遠,人口也不繁盛,終究西域的唐軍數量有限啊,而且殺一個便少一個,不比關中,匯集十數萬唐軍,且還有堅城可憑;雖說打下來必能吃個肚圓,但需要填入多少人力、物力去,可就說不準了,很有可能最終得不償失。

而且西域控扼絲路,只要能夠真把安西四鎮和北庭三州拿下來,便可與唐人議和,恢覆往來商賈——相信唐人答應的可能性極大——然後我等坐吃商稅,先取殊方異貨,豈不美哉?

總而言之,諸貴酋大人其實都願東進攻打關中,只是對於唐軍的防守兵力頗為忌憚而已。

馬重英道:“去歲我發數萬大軍,南北對進,以期重創朔方軍,由此朔方今歲必不敢來,且唐廷必慮我會將主力直取靈州。靈武乃先代唐皇登基之地,豈敢輕棄啊?且李汲是唐皇愛將,便於我蕃中也盛傳勇名,倘若朔方戰敗,則唐人之心必怯,而我蕃人之志陡壯——由此,唐人必救朔方。

“然而唐家積聚有限,細作傳報,半歲之內,長安米價三次上漲,可見錢糧匱乏。倘若全力以救朔方,則塞大震關之兵必不足。或其今歲,於隴左集兵到不了十萬……”

尚結息蹙眉道:“這都是大論的揣測,未必是唐皇心中所想——則若今秋,唐人仍發關中主力於大震關,來防堵我軍,又如何處?”

馬重英笑笑,伸手在地圖上指點:“大尚所言甚是,因此攻朔方一路,與攻大震關一路,其實都是疑兵,我的真實目的,其實在於此處……”

唐朝的西部防線,由北向南,地勢漸高——北面的靈、鹽等州,地勢相對平坦,以黃河為界,河北多荒漠,河南多草原;南面的隴州和原州南部,則是高原地形,山嶺密布,六盤山而接隴坻,險僻難行。

唐家即於此處,以大震關為中心,設置多處關隘,每秋聚集重兵防守。

但在兩者銜接之處的會州和原州北部,地形更為散碎一些,固然地勢亦高,卻被黃河支流祖厲水、蔚如水,以及涇水及其支流陽晉川等,切割出了多處谷地,相對便於大軍行進。尤其是沿著蔚如水,可從靈州的豐安軍、鳴沙城之間南下直抵原州治所平高縣,再過彈箏峽,沿涇水、汧水谷地南下,可以掩出鳳翔之北,踏入關中平原——這是一條近乎南北直線,長約七百裏的山水間通衢,比起隴左其它道路來,都要好走得多。

因此攻取原州,便可直接威脅關中平原,並且切斷朔方與關中的直接聯系。

只是這條道路,從頭是打不過去的——除非先攻取靈州——而馬重英的計劃,則是由西向東,半道攔截。因為唐軍從朔方直到關中的千裏防線上,恰好有一個突出部,同時也是弱點,那就是安西、北庭行營所鎮守的會州。

根據細作傳報,會州州治會寧,及其西南方的會寧關,總共只有五六千人防守,抑且錢糧兩缺,士氣也不高昂。每歲防秋,唐廷常向會州派遣一萬左右的援軍,但比起隴左大震關附近而言,仍要薄弱得多。

由此最終確定的方略是:綺力蔔藏率河西兵殺向朔方,先期攻下新泉守捉,切斷靈、會之間的聯系,繼而再東進攻打豐安軍。馬重英關照綺力蔔藏:“若朔方軍出豐安軍來戰,君便退歸新泉守捉,以免野戰為敵所趁;若是固守豐安軍,君便可嘗試攻打,然以不大損兵卒為要;倘若唐軍輕易便放棄豐安軍,必是誘我深入,君切不可冒進,即守豐安軍,以待我攻取會州之後,再定行止。”

大尚尚結息則率隴右兵,壓逼大震關,牽制唐軍防秋的主力。

馬重英本人,親率四萬精銳,分兩道而行:一道攻打會寧關,進取會州,以期快速擊破唐之安西、北庭行營,並遏阻關中增援兵馬;另一道則自會、原二州之間緣山而進,目標是石門關。

一旦攻陷石門關,向西,可以扼屈吳山以威脅會寧,向東,可以出葫蘆河谷,直取平高。最高的期望,是攻陷平高,奪取原州,自背後掩襲木峽、六盤、隴山、制勝等關,徹底打亂唐軍的防禦體系,甚至還有機會下平,威脅鳳翔;即便不能如願,也可趁機吃掉會州,進而切斷靈、原兩州間的直接聯系。

方略既定,覆聞今日關中諸鎮,唯有鳳翔、涇原、邠寧動兵,其鄜延、潼關,以及京兆守軍、長安禁軍,卻只是虛做出征之勢而已。馬重英聞報,不禁大喜——唐人為什麽會減少防秋的兵力啊?這一定是調動部分兵馬,更主要調運大批錢糧,打算去助守朔方了,不出我之所料也。

而且如此一來,尚結息率隴右之兵,虛張旌旗,冒充主力,去攻大震關,唐廷必定震恐,被迫要重新籌劃糧草物資,再調諸鎮兵馬西援,則於北線的靈州和會州,肯定顧不上了——我或可輕取會州甚至於原州也。

於是令下三軍,克日起行。

且說綺力蔔藏所率五千蕃軍與兩萬五千羌胡兵馬,自姑臧南山間出,不過數日間,便抵新泉守捉。其實新泉守捉是設在黃河以南的烏蘭縣,雖然夾河築壘,相比於河南,河北的防禦極為薄弱,守軍不過三百多人而已,前後防守了還不到一個時辰,便為蕃軍攻陷。

三百唐兵泰半戰死,其餘的冒險泅渡黃河,又有半數淹死在濁浪之中。

烏蘭縣及周邊諸壘尚有近千人,隔河驚呼,卻不敢救,只是急遣快馬,通報設在會寧縣的安西、北庭行營知曉。

綺力蔔藏留下千餘羌胡守壘,護衛運路,並監視黃河以南唐軍動向,然後繼續東進,直指豐安軍。

豐安軍中本有四千多兵,訓練度不高,而且戰馬稀缺,綺力蔔藏有信心一鼓而下。然而相隔百裏時,便有細作來報,說朔方先期派來三千兵卒駐守,如今的防禦頗為嚴密。

綺力蔔藏頷首道:“果然不出大論所料,唐人對我今秋攻打朔方,已有防備。”隨即問道:“來的是步軍是騎軍?戰馬幾何?”

細作稟報:“多為步軍,有馬者不過一二百。”

綺力蔔藏心說,唐人既發增援,那便不是打算棄壘而誘我深入了;若發騎兵來,是有野戰之意,如今只發步軍,必是打算守城啦。

不過也說不定,李汲會率騎兵繼後而來,期望先以堅壁消磨我軍銳氣,再野戰贏取勝機——否則以朔方鎮的兵力,不至於只派三千援軍來啊。

於是進抵豐安軍前紮營下陣,遣精銳騎兵南北兩道尋隙而出,東巡一二十裏,隨時防備朔方主力來襲。綺力蔔藏自然也虛張旌幟,三萬兵馬,假做五萬有餘,且還於軍中豎起了馬重英的大纛,以惑唐人;並且他把真蕃全都牢牢捏在手中,只命羌、胡仆從軍前進,去嘗試攻打豐安軍的壁壘。

豐安軍位於黃河以北,南距河岸不足三裏,北距沙漠戈壁也是相近的路程——也就是說,此處戈壁、黃河之間,相距六七裏之遙,豐安軍設置在中心位置,及其附堡、散壘,控扼當道。

主堡占地面積並不大,遠遜於腹內普通縣城,常住人口不過兩百餘戶而已,聞警後即將周邊漢民盡數遷入,加上守軍和援軍,如今塞入了五千多人,堪堪填滿。此外南北各有六七座堡寨,互呈犄角之勢,都有二三百兵駐守。

戰鬥,首先在城北三裏外一處略微突出的堡寨前打響。

羌胡各一部拱護左右,監視其餘唐堡,其間則一千餘人,分成多個梯隊,直沖堡前,亂箭射去。

第一輪箭射出,堡內並無動靜,於是那些羌胡便大著膽子,繼續靠近,準備再次發射。誰料想距離堡壁五六十步時,猛然間一聲鼓響,堡上箭矢齊發,最靠前的十數名羌胡兵當場就變成了刺猬,跌落馬下。

兩向對射,吐蕃方面徹底落在了下風。

一則守軍有壁壘為憑,且於近堡壁處,還在頭頂撐起了多片牛皮帳幕,可蔽羽箭——估計蕃方一輪箭數百支,真正射入堡中的不過其半,至於落到守兵頭上的,更是一手可數;相比之下,攻方可是毫無遮蔽,而且騎在馬上,目標還大……

二則蕃軍都是騎弓,射程較近,威力也不強;唐軍卻不但有強力步弓,抑且還摻雜了不少的勁弩,五六十步直射,羌胡的簡陋皮甲根本防不住,基本上一穿一個眼兒。

當然更重要的,是因為有別堡犄角遮護,使得羌胡軍不敢就間隙穿過,四面合圍,導致展開寬度不過堡前百餘步而已,兵數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。

因而在倒下四五十人後,綺力蔔藏終於下令暫退,隨即命部分仆從兵下馬,步行上前,而以騎兵在兩翼、後方協護並且督戰。

笳聲響起,千餘羌胡兵列陣而前,頭幾排皆執幾乎可以遮蔽全身的木質大盾。這回距離堡壁還有近七十步,唐軍便動手了,只是不使勁弩,而以步弓拋射。少數機靈的羌胡兵及時奮力舉起木盾來,側上方遮護頭頂,但更多的反應不及——尤其後排羌胡,手裏最多只有些小盾牌——遂陸續被羽箭射中頭顱、兩肩,號呼而倒。

弓箭拋射,不如勁弩直射來得力足,因此這回中箭者多半不死,只是重創後在地上打滾兒而已……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